雷军与李想在车企新战场重逢
2024年新能源车圈的淘汰赛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曾经备受瞩目的造车新势力如爱驰、威马和高合等品牌逐渐退出市场,极越、合创以及哪吒也面临严峻挑战。过去三年中,近30个新能源汽车品牌被淘汰,目前仍有约40家车企在赛场上拼搏,但这场淘汰赛仍在持续。
行业领袖如小鹏汽车的何小鹏和蔚来汽车的李斌曾预测,最终能够留下的企业可能只有5家左右。在“不进则退”的市场环境中,2024年的车企们纷纷全力以赴,争取销量、市场份额和利润,人工智能也成为行业中的热门话题。
市场趋势:电进油退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占零售总销量的比例首次超过50%,达到52.8%,这标志着电动汽车正在逐步取代燃油车。传统车企和合资品牌也纷纷转向新能源赛道,但市场增速放缓使得这些企业在新能源市场上感受到了巨大压力,甚至不得不进行大规模裁员以应对挑战。
新势力品牌虽然拥有先发优势,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不敢松懈。曾经的“蔚小理”(蔚来、小鹏、理想)如今变成了“理华米”,各品牌都在努力实现自我突破,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应对策略
面对市场的变化,传统车企开始结盟合作。例如,本田和日产宣布合并,三菱也可能加入这一联盟,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以加快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许多车企也在进行“自我颠覆”。比亚迪智驾团队持续推进智能化项目,并宣布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系统的普及。小鹏汽车则在去年11月举办的AI科技日上宣布进军增程赛道,尽管其董事长何小鹏此前曾表示普通增程车没有意义。
蔚来汽车同样不甘落后,在海外市场推出增程车型,并启动了价格战和裁员计划,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人工智能成为关键
近年来,押注人工智能(AI)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战略方向。2023年8月,小鹏汽车宣布从“软件定义汽车”升级为“AI定义汽车”,成为国内首家明确以AI为核心战略的车企。
到了2024年底,新势力品牌在AI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去年12月,理想汽车推出了基于自研基座大模型Mind GPT的人工智能助手“理想同学”,并计划将其扩展到电脑和眼镜平台上使用。
小米也在积极布局AI领域。雷军在2023年的年度演讲中表示,小米将全面拥抱AI大模型。去年5月,小米正式通过大模型备案;11月,成立了AI平台部。此外,小米还挖来了DeepSeek开源大模型的关键开发者罗福莉,领导其大模型团队。
智能化下半场:大势所趋
如果说“电动化”是汽车产业变革的上半场,那么“智能化”无疑是下半场的重点。特斯拉作为行业先锋,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概念,并在2021年推出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
目前,特斯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涵盖了芯片与基础设施、自动驾驶技术、人形机器人等多个方面。今年4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在综合训练和推理人工智能方面投入约100亿美元。
小鹏汽车也在加速推进AI战略,其董事长何小鹏在2025年内部信中强调,未来十年内,小鹏将致力于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AI汽车公司。小鹏的AI布局包括AI汽车、AI芯片、AIOS、AI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五大板块,仅在智驾技术领域的投入就高达35亿元。
理想汽车则在去年8月推出了“端到端 VLM”技术架构,目标是成为一家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李想表示,理想不仅关注汽车的智能化,更着眼于打造“视觉语言行动模型”,最终实现人类的“硅基家人”。
相比之下,小米的AI战略侧重于“轻量化”和“本地部署”。小米拥有丰富的“人车家”生态,涵盖手机、汽车和IoT设备,这为其AI应用落地提供了独特的优势。卢伟冰透露,2022年至2026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重点聚焦于AI、操作系统和芯片三大底层技术。
车企也是科技公司
在互联网行业,“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已成为共识。对于汽车企业而言,AI不仅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实现科技梦想的重要手段。特斯拉、小鹏、理想等企业都表达了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愿景。
汽车作为数据和技术的载体,为企业的“科技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造车可以帮助企业获得盈利和用户规模,从而积累更多数据和资金支持AI研发;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的差异正在扩大,AI大模型的应用有望使汽车具备类似人类大脑的理解学习能力,推动智能终端的发展。
在未来,“人车家”生态将成为主流,汽车的使用场景将从交通工具向生活、旅游、娱乐等领域延伸,成为新的流量入口。随着人工智能超级产品的出现,车企正朝着成为真正的科技公司迈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