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科研人员限制措施引发争议

自特朗普政府发起的“中国行动计划”在2022年被终止后,这一政策的影响似乎并未完全消散。最近,有迹象表明,类似的限制措施可能以另一种形式重新抬头。

当地时间20日,几名前美国能源部和国家安全官员在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提出,中国“窃取”了大量美国先进技术,并建议禁止中国公民进入国家实验室。曾在特朗普第一届政府担任能源部副部长、现任一家量子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保罗·达巴尔(Paul Dabbar)声称,中国已经成功“窃取”了电池、电动汽车和半导体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技术,并试图获取未来的量子和核技术。他建议全面禁止中国公民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但为通过严格筛选的敌对国家研究人员提供豁免。

阿肯色州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也支持这一提议,呼吁禁止来自中国、古巴、伊朗、朝鲜和俄罗斯的公民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科顿援引数据称,2023财年有8000名中国和俄罗斯公民获准进入美国国家实验室,约占所有外国访客的五分之一。

然而,这些提议并非毫无争议。新墨西哥州民主党参议员马丁·海因里希(Martin Heinrich)嘲讽地指出,特朗普政府的裁员,包括能源部的裁员,同样构成国家安全威胁。他还表示:“并非所有威胁都来自外国实体,特朗普总统正在做我们的对手想要的事情。”

拜登政府的能源部副部长杰拉尔丁·里士满(Geraldine Richmond)则强调,外国人占美国STEM劳动力总数的19%,占美国大学博士水平研究人员的60%。“没有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企业将无法运作。”她指出,全面禁止外国人进入国家实验室可能会让美国失去重要的科学突破。

学术界强烈反对政府限制措施

美国政府在学术领域针对中国的行动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反对。据《科学》杂志报道,一些大学游说者认为,美国能源部的政策与两个核心学术原则相冲突:允许学生不受限制地获得研究机会,以及无论国籍如何都应一视同仁。学术界担心,这些政府规定的潜在风险大于其收益,可能阻碍国际合作和创新。

事实上,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已经对华人专家学者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据估计,在该计划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约有250人失去了工作,1人因相关调查自杀,还有更多人的职业生涯受到了负面影响。尽管许多涉案人员被指控未披露与中国科研机构的联系或隐瞒从中国获得的研究资助及薪酬,但在绝大多数案例中,并无证据表明因此导致科研或商业机密泄露。

国际科学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行动计划”之后,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华裔科学家感到不受欢迎,72%的人感到作为学术研究人员不安全,约70%的人对美国政府调查华裔研究人员感到担忧。

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

尽管“中国行动计划”已被终止,但其影响仍在持续。佛罗里达州立法禁止州内公立大学招收中国研究生和博士后的举措,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更多类似行动的担忧。随着特朗普再次竞选总统,许多人担心,更多针对中国学生和学者的行动可能正在酝酿之中。这种趋势不仅影响到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也可能对全球科技合作产生深远影响。